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by 曾寶儀|重點整理|佳句

Rating: 9.1/10
書名:《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 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訂閱電子報 Readolife📚 Newsletter


High-Level Thoughts

我們很常問:然後呢?
但其實沒有然後,只有現在

這是一本探討「愛自己」的書,但並非市面上常見的心靈雞湯,而是一本充滿深度的作品。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人感到新鮮又感動。此外,作者提及的一些書籍與電影,有一些恰好也是自己曾經接觸過的,透過她的文字,能感受到一種心靈上的親近與共鳴,這種熟悉感帶來的溫暖與感動,也讓人更加喜愛這本書。


Summary Notes

「我在這裡嗎?」

「這是我常常在心裡問自己的問題。
吃飯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走路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靜心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旅行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開心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憤怒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悲傷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茫然的時候,我在這裡嗎?
有的時候,光是覺察到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就已經回到當下,與自己『在一起』了。
你有時時刻刻與自己『在一起』嗎?
還是大部分的時候,你忙著眷戀過去,擔憂未來,卻忘記已經發生的事情並不等於你?每個當下你都在重新校正自己定義自己,每一秒的你都是新的你;而你擔憂的未來可能永遠不會來,但你在擔憂的同時,其實你已經在那個當下體驗了那些根本不需要體驗的痛苦。」

story:
越戰時期,一行禪師曾經在美國說法,傳道的同時,也感召大家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越戰。一次在美國聖路易郊區的聚會,一個憤怒的美國人起身說道:「一行先生!如果你這麼關心你的同胞,你為什麼在這?如果你這麼關心那些受傷的人,你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他們身上?」
這個憤怒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這個尖銳的詰問穿透了大家的心。

在一片風雨欲來的寂靜中,一行禪師說:「如果你希望樹生長,把水澆在葉子上是徒勞無功的,你必須灌溉的是樹根,而這場戰爭的大多數根源都在這——你的國家。要幫助那些被轟炸的人,要試著保護他們不再受苦,我必須來這。」

 
一行禪師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反應的選擇,他有權利生氣,畢竟被轟炸的是他的家鄉,死去的是他的同胞,但他選擇了平和與慈悲,他明白,既然想消弭衝突,就別與衝突站在同一邊,而且,得從根著手。


「身體告訴我們的事」

周慕姿在《過度努力》曾寫道:「所有的情緒都有功能,特別是負面情緒。當它出現時,是為了提醒我們有事情不對勁。」

這與作者的觀點不謀而合——當我們一再退讓底線、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終究會有無法承受的一天。而那時,身體往往會先一步發出不適的訊號,提醒我們:「我已經不行了。」

「大部分的時候,不管是我們想要變成一個好好先生好好小姐,或是想說不給別人添麻煩,我們都採取一種委屈自己的態度,說:好,沒關係啦,我就委屈一下,反正我不能改變你,那我妥協好了。這當然是一種做法,可是時間長了,一定會有一個節點讓你知道,就是這裡了!再往下走,事情會走樣,我會走樣!

「有時疾病就是一個擲地有聲的分水嶺。你的身體用一種你無法忽視的吶喊跟你說『可以了,我需要休息,我需要改變!』
而我們的確也應該要教會別人,怎麼對待我們。


「向內探尋」

我很喜歡作者提到的「向內看」這個概念,讀的時候我也試著用這種方式來檢視最近發生的事情,慢慢去挖掘自己為什麼會對某些話特別有反應,背後的擔憂或害怕到底是什麼。我們好像很少這樣練習,反而錯過了很多了解自己的機會。所以真的很慶幸當初選擇翻看這本書,讓我有機會更認識自己一點。

「每個人都覺得是別人的錯,可是我們可不可以試著想想,我為什麼要因為他說的那句話而生氣?我為什麼設了一個底線讓別人可以踩中它,而那個底線是什麼時候設立的,我又為什麼會有這個底線?」

許多書籍都強調設立邊界,以避免過度退讓,但作者提供了另一種視角——當我們過於在意邊界,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自我設限,無法與世界和他人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所以所謂的疆界跟界線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某個階段性的任務,在某一些別人的確過頭的時候,它是一個保護自己的方式,讓別人不要過分,我們不要被欺負,不會被侵門踏戶的一個方法。可是當你的疆界僵化的時候,其實你也就只有疆界這麼大。你明明其實有無限的可能,是你自己把自己劃得太小了。

「人生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學習拿捏那個平衡。而當你無所畏懼的時候,其實根本也不需要有任何疆界,因為沒有人能夠傷害得了你。這就是為什麼在所有的功夫裡面,對我來說最強的永遠是太極,就是不管你再怎麼強我都能夠化解,而我只要能夠化解你,就沒有了。你得到了一個工具,讓自己有選擇的工具。」

「當你想要很努力地捍衛你的疆界的時候,別人一踩到,反彈就會很大,彷彿自己成為那頭巴夫洛夫的狗,被別人控制了。而我的學習是,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捍衛某種疆界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會得罪我,因為你得罪不了我,因為沒有我。我沒有把自己想的那麼重要,我也不會時時刻刻覺得我被得罪了,你這樣就是瞧不起我、沒有把我放在眼裡……完全沒有這件事。然後我就得到了我想要的輕盈跟自由。對我來說,那才是真正的輕盈跟自由。

之前曾讀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很喜歡裡面關於「課題分離」這個概念,在看到下面這段文字的時候,讓我瞬間就想起這本書,兩本書同樣強調專注於自身,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非被他人的評價左右。

延伸閱讀:《被討厭的勇氣》以不同思考觀點讓你拿回生活的主動權,轉變人際關係的建構方式。

每一個當下我都選擇重新定義自己,拿回自己生命的選擇權。選擇回到自己身上,因為這一切真的跟別人沒有關係。光是願意承認跟別人沒有關係、每一個當下我都願意為我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的責任,就已經得到了非常大的勇氣了。

只有你自己有能力去決定別人能不能夠傷害你、有沒有辦法侵犯你的領土——是誰劃了那個領土在那裡?你的領土是無限大呢還是這麼小?你以為把自己的領土劃得很小,你就很安全,因為已經小到你彷彿覺得可以了吧?我這樣顧就夠簡單夠安全了吧?殊不知只要有人踩進去,你的反彈會更大。
但你其實根本不用劃那麼小。」


「選擇是中性的,體現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書中關於「選擇」的觀點也讓我很喜歡。作者認為選擇並無絕對的好壞,每個決定背後都有其理由。當我們願意深入探索選擇的動機,便能更了解自己。因此,無論結果如何,每一次選擇都是一種收穫。

「對我來說,其實沒有『好的選擇』跟『壞的選擇』這樣的差別,使用『好、壞』這樣的措辭就表示了某種價值觀。現在的我已經不會說那是好的選擇,或是不好的選擇了,因為我覺得每個人做的選擇,就是他必須走過的體驗,如果大家都能這樣想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後悔。因為你做了選擇,你承擔選擇的後果,你在裡面得到回饋,然後繼續往前走,就沒有好跟壞。你為什麼會做那個選擇?一定是有一套你自己原本的設定,或者是你的思考模式讓你走出那一步,不管你是被情緒驅使,或者是直覺,又或是在家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慣性,不管是什麼,總是有一個路徑,絕對不會無中生有地做出某些不可能屬於你的選擇。

「說穿了每個選擇,其實都只是體現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做了選擇、看到後果時,意識到其中的意義,這樣所有選擇就都是對的。」

如果你能夠完全看清楚,首先就能夠擺脫自我譴責的束縛,回歸到真實地接納自己是誰,接納自己的本質。僅僅是能夠誠實地接納自己、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與自己和解,這已經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站在更高的頻率上——存在即是意義,活著便是美好,體驗就是全部。」

特別喜歡作者談及面對他人不友善言語的態度——忠於自己,輕鬆看待,當我們與自己和解,就不會糾結於他人的不理解,而能以從容的心境,一笑置之。

當我內在沒有衝突時,就算有人指著我罵,我也會感覺那不是針對真實的我。因為他們罵的是他們眼中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我為什麼要對他們解釋,畢竟他們看到的只是他們的觀點。就像穿了綠色衣服的我,有人卻指著我說我穿的是紅色,我為何要辯駁呢?或許他們是色盲,他們的眼睛看到的確實是紅色,而這樣的視角並不代表真實世界。

「有人可能會說,有些狀態真的是令人感恩不下去啊!這時我會建議你把頻率拉高一點看待當下的處境,若你能嘗試用全然的角度看待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也只是在稱職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稱職地激怒你,稱職地給你考驗,完美到讓你忘記,在屬於你的遊戲裡他們只是NPC。若你能意識到我們其實也都只是一個大藍圖中的小拼圖,或許你會用不同的角度欣賞每個人的存在,並感恩那些在你生命中的發生。

喜愛閱讀,因為它能拓展視野,讓許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漸清晰。有時候,一本書的文字能瞬間引起共鳴,使我們透過不同作者的生命經驗,讓思維更加靈活,不受自身有限經歷的限制,從而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難題。

「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因為以更大、更廣泛的頻率活著是至關重要的。擁有更廣泛的視野使你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感覺。即使你不能完全理解,但你可以試著以這樣的方式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式將成為你的直覺,使你能夠活在更寬廣的頻率之中。」

「所有你想學習的東西都將成為你生命的實際體驗。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你的體驗就不再有好壞之分,因為你知道每個體驗都是為了了解你是誰而存在。這不僅僅是關於小我,你和更大的我有著深刻的連結,你所有體驗是為了一個更大的體驗而來到這個世界。」

「如果你能夠有心理準備去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並樂觀地說『好吧,讓我看看這次要體驗什麼吧!』你將更輕鬆地應對生活中的高低起伏。」

增加自己的選擇,其實就是保持彈性。增加自己的選擇有非常多方式,比方閱讀是一種增加選擇的方式,交朋友也是一種,你看到這個世界有不同的可能性,知道你心理上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像我之前說的:你之所以會被激怒,是認為你只有被激怒這條路,你沒有給自己另外一個選擇,因此失去了人生的某種彈性。
增加自己的選擇、保持彈性,不要抗拒變化——它是一整組的。然後好奇心強地隨著興趣生活,我覺得是一個讓自己感知到適情適性跟過著最適化生活的一個滿重要的縮影。


「重新養一個新的自己出來」

書中有一段探討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篇章,讓我驚豔的是,作者進一步延伸這個概念,提出「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養育新的自己」的觀點,有種豁然開朗的感受。

「看到這或許有的讀者會說:寶儀啊!我沒有孩子啊!這段對我來說沒有用啊!
這時候我會請你想想,如果你是你自己的父母,你可不可以把自己重新生下來一次呢?
這也是春花媽教我的,他有一天跟我說:
『我決定要在四十歲的時候,把我自己再生下來一次。』
於是他毅然決然去矯正牙齒,改變生活習慣,重新養一個新的自己出來。
如果你覺得過去的自己必須做出改變,如果你要重新養自己的根,那就好好換盆換土,仔細灌溉,用心呵護。每一個當下都可以是新的開始。如果舊有的習氣又回來了,不用焦慮,覺察然後放下,再來一次再來一次,直到你為自己建立了新的腦迴路,讓你喜歡欣賞的特質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你的根。」

「而事實上大部分的事情都不必要存在於你的生命當中。比方說我覺得原生家庭真的已經成為了大家內耗的主要燃料了,燒個不停。很多人現在會把原生家庭當成一個理由,說因為我曾經被如何如何對待,於是我怎麼樣怎麼樣。這才是內耗。把這些東西緊抓在手上不放,最終消耗的也就是你自己。


「每一個當下,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一些書跟電影的感受,像是《阿波奇:一個關於你的故事》,裡面有一句「咒語」:「任何時候都覺得任何時候是完美的」

為什麼總說要活在當下,因為每一個當下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你之所以讓過去不斷地像惡夢一樣糾纏,其實也就是你允許它這樣做而已,而當你意識到其實你是有選擇權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首先你已經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決定你生命的權力。很多療癒,可能它可以救急,就跟做手術一樣,但最終要怎麼療癒你自己的身體與心理,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就是拿回全部的責任跟權力,然後認真地去面對它。」

關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作者提出的觀點也讓我非常喜歡:

「現在過去未來都是同時發生,我心想,那是個理論吧?但當我明白,當下的每一次領悟,會影響我對過去發生過或未來將發生的事的看法,這不就是一種『過去現在未來同時發生』?每一個當下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是你生命的轉捩點。」

「而我在這個世上的位置,就是當下,就是這裡。」


「參加那麼多的靈性體驗與心靈課程,然後呢?」

「你總有一天會明白,其實沒有哪裡可以去。」

作者有段時間追求所謂的靈性體驗,也看了許許多多探索心靈的書籍,試著開悟,但最終她意識到,其實沒有哪裡可以去,最終我們都要回歸於「當下」。

「『你要去哪裡?你要去哪裡?你不就在這裡嗎?那你有好好地在這裡嗎?』如果你連這裡都沒有辦法好好地待著,你去哪裡都是一樣的。」

「你出家了,但如果你的心沒有修,你跟在世、入世是沒有什麼兩樣的。而如果你入世了,可是你的心總是覺察在當下,其實你跟出家也是一樣的。」


「停止編造故事」

想一想
我只剩五塊錢 —— 這句話講的是事實。
我只剩五塊錢,所以我完蛋了 —— 這句就變成編造故事了。

人生中很多恐懼與擔憂,都來自於我們的想像,實際上我們擔憂的事,大多沒有發生過。

「有的時候,停止為自己的生命編造故事,就是停止痛苦的好方法。」

「不要編造故事,與事實同在,其實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相對簡單很多。我們不會隨著別人的情緒起舞,不會因為他人的功課而不由自主地也一同陷落進去。把自己的中心顧好,對於他人,只要適時地『在』就好,無須給自己增加無謂的困擾。」


「感恩是CP值最高的修行」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裡的一段話:「我們擁有的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選擇如何回應發生的事。

「你永遠有能力,或者是說,你永遠有一個機會去選擇,你要用什麼樣的頻率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對我來說,感恩絕對就是非常美好的頻率。」

作者在書中最後談及「感恩」的重要性,其中有段關於關係的結束時,仍心懷感謝這件事,讓我特別有感觸。帶著感謝回顧一段感情,其實是一種坦誠面對過去的態度——清楚知道對方帶來了什麼,也明白自己從中學到了什麼。正因如此,才能真正感激對方曾經的出現。

「假設,你結束了一段關係,但是,曾經有個人出現在你的生命中,不管結果如何,都是一個很好的祝福與學習。你得到了那樣的心理運作,你有一個投射的目標,你絕對在過程中得到某些快樂,要不然不會沉溺其中,當這段關係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的時候,你不會這麼痛苦。可是如果你要用很怨懟的心情去責備對方,就可惜了這段關係。如果換一個心情,就是:我謝謝你。謝謝你曾經在我的生命當中出現過,因為這個過程與體驗讓我明白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我不要的,因為與你相遇,讓我見識到生命中還有另外一種美好。


Excerpt 摘錄

chapter 1:痛苦是覺醒的開始

  • 「痛苦」可能是件好事。它會讓你確認你是不是在正確的道路上,你正在進行的對你來說是一種追尋或是逃避。
  • 時間就是最珍貴的,money can’t buy love and time。而也因為時間最珍貴,所以你願意把時間花在哪裡,那就是重要的事情。你在哪裡,時間就在哪裡,你的意識在哪裡,你的時間就花在哪裡。比方說,如果我現在決定我的意識在這裡,我現在在做的就是對我來說此刻最重要的事情。
  • 會有悲傷,一定是因為裡面有愛,要不然你不會這麼傷心、這麼地在乎。
    所以我漸漸明白,悲傷是一個提醒,讓你明白那裡面有愛,提醒你看到它,然後讓愛像光一樣地照亮你。

chapter 2:找回完整的你自己

  • 我們沒有辦法獨立於其他人存在,而你的存在是有這麼多人在支持著你,同樣的某方面來說你也支持著很多人。所以當你說我不管別人、別人都跟我沒關係的時候,其實你放棄支持的是你自己。你把你跟別人分得太開了,沒有意識到其實大家都是一體的,因此你讓自己變得很孤單,就好像你只對你的頭好,但對你的手腳都很不好。你誤以為你的頭就是你人生的全部了,可是你忽略了,其實你還有脖子,還有其他身體部位。
  • 成為那個表裡如一真誠面對自己也面對世界的人。光是這樣單純地發心,你就會成為表裡如一又自在的人。
  • 好,如果它是真的、它也不是真的,我現在要站在哪裡?我要用一種很真的方式去面對它嗎?還是我要用一種它是空的方式去面對它?還是我可以心裡很空,但人在「有」、「色」的世界?

chapter 3:富足與日常

  • 當我們以更大的使命感看待自己的人生時,就能夠保持平衡,不會把自己看得太小,也不會把自己看得太大。我覺得光是這樣的拉扯跟學習,就值得我們練習一輩子。
  • 工作不是貼在你身上的標籤,而是你用來體驗這世界的方式。你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與頻率活著,比你正在做什麼可能更能代表你。
  • 所謂親密關係是你能不能不斷地放下自己的固執、成見,不斷地放下那種想要改變對方,讓他成為最好的老公,或是男友的欲望,而能夠接受他就是他,他也能夠明白,他如果要成為你重要的伴侶,不是因為他有多好的外在條件,是因為他讓你是你。
  • 有的時候你之所以會覺得你沒有選擇,是因為你選擇相信「我沒有選擇」。如果你始終都相信你是有選擇的人,你就會知道,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的選擇。
  • 只是任何選擇,必定產生相應的後果與影響。結果可能美好、完滿,但也可以讓人擔憂或懊惱,可能帶來更多的責任或意外。然而,如果你明白那就是你有意識地做了選擇,那些選擇後來帶來的負面情緒其實不會這麼困擾你,甚至可以說,若你選擇對自己的生命負全部的責任,何來後悔與負面情緒。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