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 by Erich Fromm|重點整理|佳句

Rating: 9.0/10
書名:《 愛的藝術: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 The Art of Loving
作者:Erich Fromm

訂閱電子報 Readolife📚 Newsletter


High-Level Thoughts

愛,是一門藝術。當我們稱它為藝術,代表我們就必須以學習任何其他藝術(像是音樂、繪畫、醫學)的相同方式著手,去學會怎樣去愛。

但特別的是,雖然多數人在愛上都曾遭遇明顯的失敗,卻幾乎從不試圖去學習這門藝術。人們內心雖然深深渴望愛,但人卻把幾乎一切其他事情──成就、聲望、金錢、權力──看得比愛更重要。人們把幾乎所有精力用在學習怎樣達到這些目標,不留任何精力去學習愛的藝術。

愛是什麼呢?作者如此說道:「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領受。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只有當兩個人從他們生命的中心互相溝通,換言之只有當兩個人各從自己生命的中心體驗到自己,愛才可能產生。人類實相只存在於這種「中心體驗」中,只有這裡有活潑的生命,只有這裡是愛的基礎。以這種方式體驗愛,愛乃是一項不斷的挑戰。它不是一個歇息之地,而是一同行動,一同成長,一同工作。在愛中,兩個人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是透過與自己合一,而不是逃離自己去和對方合一。」

「愛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關係深邃,雙方各有活潑和強壯的生命力。這是愛的果實,也是愛賴以被辨識出來的標誌。」


Summary Notes

「分離焦慮」

作者認為分離感是所有焦慮的根源,所以人的最深切需要是克服分離狀態,離開孤單之牢。

「只有明白了克服分離的需要極其深切,我們才能明白人們何以如此懼怕與眾不同和偏離群體。有時這種對不從眾的恐懼,會被合理化為對實際危險的恐懼,但事實上,人們自己想要從眾的程度遠高於他們被迫從眾的程度──至少西方民主社會的情況是如此。」


「愛的主動性」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領受。」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如果愛只是感覺,我們就不會有基礎去承諾永遠互愛。感情是來去不定的,如果我的行為不是包含判斷和決定,我又何由得知我的愛會天長地久?」

作者提到,愛是一種主動的行動,是給予。願意給予的人是富足的,因為這代表他擁有能力,並且是出於自我的選擇。更重要的是,這種給予並非帶有「自我犧牲」或「委屈自己」的感動,而是一種交付——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他人,同時也接受對方的回應,在這過程中,實現人與人之間深刻的交流。

「妒忌、野心或任何種類的貪婪都是『激情』,愛卻是一種『行動』,是人的力量的發揮──這種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方能發揮,從不會是被強迫的後果。

「在物質的領域內,給予意味著富有。真正可被視為富有的不是那擁有許多的人,而是那給予很多的人。」

作者以深刻而富詩意的文字,描述了「給予」的本質與愛的能力。最打動我的是對於「給予」的詮釋,不是物質上的交換,而是來自生命深處的交付:分享喜悅、興趣、理解與感知,這種給予在豐富他人生命的同時,反射回自身,形成一種互相滋養的循環。而「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更進一步揭示了愛的真諦——在彼此的交流中,讓生命更加充盈,讓兩顆心在愛的共振中誕生出新的生命力。

「給予的最主要領域不是物質領域而是人的領域。一個人能給予另一個人什麼?他把自己給予出去,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給予出去,把生命給予出去。這不必然表示他為別人犧牲性命,而是表示他把他生命裡活生生的事物給予出去:把他的喜悅、他的興趣、他的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和他的憂愁給予出去。在這樣的生命之給予中,他豐富了他人,以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擴大了他人的生命感。他給予並不是為了領受,給予本身便是狂喜。但在給予中,他不可避免地會把某些東西帶入另一個人的生命中,而這種帶入他人生命中的東西又會反射回來,回到他身上。在真正的給予中,他會不能自已地領受回贈他的東西。給予意味讓領受者也成為一個給予者,雙方都會分享因為彼此帶入生命中的東西所產生的喜樂。

「在給予行為中,某種事物誕生了,參與給予的這兩個人會共同感謝為他們所誕生的生命。表現在愛上,這意味著: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而無能於愛就是缺乏能力去喚起愛。馬克思對此有精闢表達:『設想人就是人,設想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充滿人性的關係,那麼你只能用愛去換愛,用信任換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能促進和鼓舞他人的人。你與人及自然的每一種關係必須是你真正個人生活的一種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對象的表現。如果你在愛別人,但卻沒有喚起他人的愛,也就是你的愛作為一種愛情不能使對方產生愛情;如果作為一個正在愛的人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被人愛的人,那麼你的愛情是軟弱無力的,是一種不幸。』」


「愛的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了解」

以下節錄自書中內容

  1. 照顧:
    愛的本質是為某種事物「付出勞力」,是「使它生長」。愛和勞力是分不開的。我們愛我們為之付出勞力的事物,也會為我們所愛的事物付出勞力。
  2. 責任:
    在其真正的意義上,負責任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為。它意指我們對另一個人已表現和未表現出來的需要之回應。「負責任」(responsible)意味著能夠和準備好「回應」(respond)。
  3. 尊重:
    如果缺乏愛的第三個元素「尊重」,責任感很容易變質為支配慾和占有慾。尊重不是恐懼和敬畏。按照字根(respicere:注視),它是一種認知他人獨特個體性的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尊重表示我願意讓另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長。因此尊重隱含著剝削的不存在。我希望我所愛的人依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以符合我需要的方式成長。如果我愛一個人,我會感到與他合一,然而我是按照他所是的樣子與他合一,並非把他當作一個合我所用的物品來需要他。

「我必須先能自己站立,自己行走,不需要柺杖,沒有了支配和剝削別人的心態,才可能尊重別人。尊重只能以自由作為基礎。正如一首法國老歌所說的:『愛是自由之子。』它絕不會是源於支配慾。」

  1. 了解:作為愛的要素之一的「了解」不會滿足於一知半解,而是總是深入事物的內部。這種了解只有在我超越了自己的關懷,站在對方的處境來了解他的時候才能做到。
    e.g., 當對方憤怒時,你能從更深的層次去了解他,於是知道他其實處在焦慮、憂心,且感到孤單,因此認知到「他是一個正在承受苦楚的人,不是一個憤怒的人。

「我們不可能在沒有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尊重對方:如果沒有了解的引導,照顧和責任就是盲目的。而了解如果不是以照顧為動機,它就是空洞的。」


「愛的對象」

我很喜歡作者對於「愛的對象」的闡述:「如果一個人只愛另一個人,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愛,而只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是一種擴大的自我中心主義。」
作者的這個觀點揭示了愛的本質,超越了單純的個人情感,進入了一種更為廣闊的境界。真正的愛不應該是狹隘的,侷限於某一個人,而是應該流淌在對周圍世界的關懷與熱愛之中。當一個人心中真正充滿愛,他不僅會愛戀人,還會懂得去愛家人、朋友,甚至是生命中那些微小而平凡的事物。這樣的愛,是溫暖的,也是無私的,帶著一種由內而外的豐盈與包容。

如果一個人只愛另一個人,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愛,而只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是一種擴大的自我中心主義。然而,大部分人卻相信愛是由對象構成,不是由能力構成。事實上,他們甚至相信,他們不愛其他人只愛被愛者,正表示了他們的愛之強烈。這是我們上述提過的同一種謬誤。因為我們不把愛看成一種活動、一種靈魂的能力,所以我們就相信愛所必需的只是找到正確的對象,然後一切自會水到渠成。這種態度就好比一個人想要畫畫,卻不去學畫,一味等待正確的對象出現,以為等到之後自可畫出一幅漂亮的畫。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如果我能夠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我必然也能夠說:『我愛你之中的每個人,我透過你愛世界,我愛你之中的我自己。


「現代社會中的愛」

作者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的精神發生了改變,從強調儲蓄改為強調花費,從把自我刻苦作為經濟成功的手段,改為把消費作為市場擴大的基礎,作為焦慮不安的機械化個體的主要滿足手段。「不要推遲任何慾望的滿足」不僅成為所有物質消費領域的主要傾向,也成為性領域的主要傾向。而在現代資本主義浪潮下長大的我們,標準化、資本集中化、像機器人似的勞務分工(可替代性),這些概念深植於我們的生活中,「變富、奔忙、運轉、前進」的結果讓我們與他人、自然界疏離,為了安全,因此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動上都務求不要與別人不同,但到頭來卻導致每個人仍感到孤單、不安、焦慮與罪惡。對於如何緩解分離焦慮,如今社會看似給了我們很多選擇,但大多本質都是透過娛樂享受來達成,這種方式帶來的就像是Huxley在《美麗新世界》描述的場景:「吃得好,穿得好,性慾獲得滿足,但沒有自我,和他人只有最表面的接觸。」

「今天,人的幸福是由『享受樂趣』構成,而享受樂趣意謂囫圇吞棗地嚥下大量商品、景色、食物、飲料、香菸、演講、書籍和電影。世界是我們慾望的巨大對象,是大蘋果、大酒瓶和大乳房。我們是吮吸者,永遠充滿期待又永遠失望。我們的人格被設定成隨時準備好去交換和去消費,每一樣事物(不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變成了交換和消費的對象。」

而現代人的愛,往往像是一場「團隊合作」,兩個人努力讓彼此感到舒適,但相處起來卻仿若陌生人,彷彿只是在尋找一處避風港,以逃避孤獨,然而這並非愛真正的樣貌。

「在這種疏離的結構中,最能夠道出愛(又特別是婚姻)的『精義』的,是『團隊』的觀念。在無數談幸福婚姻的文章中,最理想的婚姻都被形容為運作順暢的團隊。」

「在這種愛和婚姻的觀念中,主要在強調如何找尋一個避難所,以便逃避捨此以外讓人無法忍受的孤單感。所以最終來說,在愛中,人們找到的只是免於孤單的避風港。如此,人們建立了一支對抗世界的二人聯隊,但這種兩人份的自我中心主義卻被誤解為愛和親密。」

作者也提到,衝突並不可怕,相反地,在相處中,若能透過衝突深入探究其根源,反而有助於促進彼此的親密與理解。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也必須在此提及,那就是認為愛情必然意味著衝突的不存在。正如人們通常相信人在任何狀況下都應該避免痛苦與難過,也有很多人相信,愛意味著任何衝突的闕如。」

「兩個人之間的真正衝突──那些不是用作掩飾或投射的衝突,而是在它們所屬的內在真實的深刻層次被體驗到的衝突──並不是破壞性的。這種衝突會通向澄清,讓雙方得到淨化,變得更有了解和力量。」


「愛的實踐:如何學習愛這門藝術?」

「對愛的藝術來說,任何想要成為行家的人,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實踐紀律、專注和耐心。」

  1. 無上關注的態度:
    如果一門藝術對學習者來說不是無比重要,他就永遠不可能把它學好。
    他頂多能成為一個有兩把刷子的玩票者,絕不會成為行家裡手。這條件就像對學習任何其他藝術那樣,對學習愛的藝術來說是必要的。只不過,在愛的藝術上,玩票者似乎特別多,行家裡手似乎特別少。
  2. 專注:
    意味著完全活在當下,意味著當我正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不去想下一件要做的事。無庸說,最需要實踐專注的人必然是相愛的人。他們必須學會互相親近,而不以通常慣見的各種方式溜之大吉。實踐專注在剛開始是困難的,會讓人覺得永遠無法達到目的。這意味著實踐專注必須具有耐性。

    專注是掌握任何藝術的先決條件,這一點幾乎用不著去證明。任何曾經努力學習一門藝術的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然而,在我們的文化裡,專注比紀律還要難得。相反的,我們的文化鼓勵一種不專注和散漫的生活方式,其程度是絕無僅有。我們總是同時間做幾件事,例如一面閱讀,一面聽收音機,一面說話,一面抽菸,一面吃喝。我們是張大嘴巴的消耗者,狼吞虎嚥地吞下一切:電影、酒和知識等。我們的缺乏專注清楚顯示在我們的難以獨處上。靜靜地坐著,不談話、不抽菸也不吃東西──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很喜歡作者以下用開車這件事來比喻專注與敏感的描寫:
    「一個人如果不能變得對自己敏感,就無法學習專注。這話是什麼意思。難道是指一個人應該無時無刻地『分析』自己或者諸如此類嗎?如果我們用『對一部機器敏感』來比喻,那何謂『對自己敏感』就不難了解。例如,任何駕車人對自己的車子都是敏感的。只要車子發出再微小的異音都會引起他的注意,加速器的變化也是如此。對於路面的變化,對於車子前後車輛的行駛情形,駕駛人一樣有著敏感的感應。然而他並沒有心心念念想著這些變數。他的心靈處於一種放鬆的警戒狀態。這時他專注的事情是安全地駕駛汽車,而他的心向著有關這件事的一切變化敞開。

另外作者還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許多人沒有見過心靈健全的人 (充滿愛、勇氣、專注),所以我們不知道,對方對待我們的方式,或是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其實是有問題的。

「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都相當敏感。他們會注意身體變化,甚至注意到只是少許的疼痛。這種對身體方面的敏感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大部分人對何謂身體健康都有一幅藍圖。但要對自己的心理過程敏感卻困難得多,因為很多人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心理運作最優化的人。他們把父母和親戚的心靈運作,或者他們所屬的社會群體的心靈運作,看作是楷模,而只要他們自己和這些人沒有不同,就覺得自己是正常的,不再有興趣觀察其他人的情形。例如,有很多人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充滿愛的人、一個有勇氣的人或一個專注的人。很顯然的是,為了要能對自己敏感,我們必須對何謂健康心靈運作有一幅全面的藍圖。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或後來的人生中沒有這樣的藍圖,要如何對自己敏感呢?」


「愛的能力:特別重要的素質」


以下節錄自書中內容

  1. 克服自戀:
    根據我就愛的性質所說過的話,要達到愛,主要條件是克服對一己的自戀。在自戀這種人格取向中,我們只認為存在於一己之內的事物是真實的,不認為外在世界的一切現象就其本身來說具有真實性,只按照它們對我們是有用或有害來體驗它們。自戀的反面是客觀性,是按照事物本然的樣子看待它們的能力,是能夠把這幅客觀圖像和根據一己慾望與恐懼所形成的圖像區分開來的能力。
  2. 謙卑與客觀性:
    如果我不能客觀地對待陌生人,我就不能真正客觀地對待我的家人,反之亦然。如果我想學會愛的藝術,須力求在每種情況下保持客觀,並且在我不客觀的時候能敏感地察覺到。我必須努力看出一個差別:我對於另一個人及其行為的印象,由於受到自戀傾向的扭曲,因而和那個人不受我的興趣、需要和恐懼影響的現實存在是不同的。一旦獲得客觀和理性的能力,就是對愛的藝術精通了一半。但這種能力必須運用在我們所接觸的每個人身上。如果有人想把他的客觀性保留給他所愛的人,以為他對其他人可以免除客觀,他將很快發現他在這兩方面都是失敗的。

「掌管客觀思考的機能為理性,理性背後的感情是謙卑。只有當一個人能夠謙卑,只有當他脫離了以為自己全知全能的兒童期迷夢之後,他才可能客觀,才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

  1. 理性的信仰:
    理性的信仰是根植於一己的思想或感受的信念。理性的信仰主要不是關於某件特定事情的信仰,而是我們信念中的確定性和堅定性。信仰是籠罩整個人的性格特質,不是某個特定信念。
    我們意識到有一個自我的存在,意識到我們的人格有一個不變的核心,不會隨著環境的變遷而變遷,也不會隨著我的意見和情感的改變而改變。這個核心就是存在於「我」背後的真實,是我們對我們的同一性(identity)的信念之所寄。除非我們相信我們的自我持續不變,否則我們的同一性就會受到威脅,就會變得依賴他人,用他們的肯定作為我的同一性的基礎。只有對自己有信仰的人才能對別人守信,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確定將來的他和今天的他是相同的,也因此能確定他將來的感覺和行動能夠像現在所預期的一樣。對自己有信仰是我們有能力作出承諾的前提,又因為正如尼采所說的,人可以由他作承諾的能力來定義,所以信仰是人類生命的條件之一。與愛相關的是,我們應該要信任自己的愛:相信這愛有能力喚起他人心裡的愛,相信這愛的可靠性。
  2. 勇氣:
    有信仰的前提是有勇氣,有去冒險的能力,隨時準備好接受痛苦和失望。任何堅持生活的第一要務是安全穩定的人,不可能有信仰。任何人如果把自己關在一個防禦體系中,以保持距離和占有作為安全措施,都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囚犯。要能夠愛和被愛需要勇氣:斷定某些價值無比重要的勇氣,把一切押注在這些價值上的勇氣。

「然後我們還需要去認清,雖然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謂得不到擔保地委身,是把自己完全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會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Excerpt 摘錄

chapter 2:愛的理論

  • 大多數人甚至察覺不到他們有從眾的需要。他們生活在一種錯覺中,以為他們是順著自己的想法和嗜好行事,以為他們是個體,以為他們的見解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只是這些見解正好和大多數人的見解相同。所有人的見解一致又證明了「他們」的見解正確。又由於人們仍然有需要感覺一些個體性,他們便用各種微小不同來滿足這種需要。手提包或運動衫上的姓名縮寫,出納員的名牌,支持民主黨而不支持共和黨,屬於愛鹿協會(Elks)而不屬於祕壇宗(Shriners)──這些都是個人差異的表達。廣告口號「它與眾不同」道出了對差異性那可憐兮兮的需要,哪怕在現實上這種差異性已近乎不存在。
  • 無助只是暫時狀態,能夠站立和用自己雙腳行走卻是永久性,是所有人共有的狀態。

chapter 3: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愛及其解體

  • 現代人把自己轉化成為商品。他把自己的生命能量看成一種投資,看成是他應該按照他在人格市場的位置和處境去謀求最大利潤。他與自己疏離,與他人疏離,與自然界疏離。他的主要目標是把他的技能、他的知識和他自己(他那整套「美好的特徵」),與他人進行公道和有利可圖的交換。除了向前走以外,他沒有目標;除了公道交易之外,他沒有原則;除了消費以外,他沒有其他獲得滿足的方式。」

chapter 4:愛的實踐

  • 愛是一種活動,如果我在愛,我就會不斷地主動地關心我所愛的人(但還不限於關心他或她)。因為如果我懶惰,如果我不經常處於清醒、警覺和活動狀態,我就無法主動地和我所愛的人產生關聯。
  • 今日有極多的人落入一個弔詭處境,那就是他們在醒著時是半睡著,而當他們睡眠或想要睡眠時是半醒著。
  • 如果一個人在其他領域不具有創造性,那他在愛的領域也不會具有創造性。

延伸閱讀:《The Five Love Languages 愛的五種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很努力地向伴侶表達愛,但結果對方卻感受不到,還反過來認為你不愛他了,為什麼呢?這本書很核心的一個概念在於:人們說著不同的「愛的語言」,我們必須學習用對方的語言去表達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