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買進 Just Keep Buying by Nick Maggiulli|重點整理|佳句

Rating: 8.0/10
書名:《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Just Keep Buying: Proven Ways to Save Money And Build Your Wealth
作者:Nick Maggiulli

訂閱電子報 Readolife📚 Newsletter


Summary Notes

「每個月到底應該存多少錢?」

擔心儲蓄不足所帶來的壓力,帶來的傷害其實比存錢這行為本身的好處還要大。」

你有沒有曾經搜尋過應該把收入的多少存起來?網路上大多排在前面的答案都是20~30%,很多理財書籍也都曾這樣寫道:「把你所得的20%存起來」、「你所得的10%應該存起來,但努力提高到20%,然後提高到30%。」但今天作者說,這是基於錯誤的假設得來的結論,沒有把所得的波動考量進去

「我從親身經驗體悟到這點,當我不再根據武斷的法則去存錢後,我就不再糾結煩惱於我的財務,我把能存的錢存下來,我能夠享受我的錢,而不是質疑我做出的每一個財務決策。」


「個人理財領域的最大謊言是:光靠撙節支出,你就能致富。
最牢靠的致富之道是:增加你的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

如果常接觸財經相關的媒體,應該都聽過類似的理論:停止每天花5美元買咖啡,你就能變成百萬富翁。但他們沒告訴你:必須是你的投資年報酬率達12%(高於市場的平均年報酬率8%至10%),才有可能做到這點。

「最牢靠的致富之道是:增加你的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
這不是說你可以完全忽視你的支出面,人人都應該定期檢討自己的支出,確保不浪費(例如被遺忘的持續訂閱、不必要的奢侈品等等),但沒必要捨棄你的拿鐵咖啡。
若你想存更多錢,重點是撙節你能省的開銷,聚焦於增加你的收入。」

Story:
倫敦政經學院一篇標題為〈為什麼人們持續貧窮?〉(Why Do People Stay Poor?)的研究報告指出,導致人們持續貧窮的主因是缺乏初始財富,而非因為他們缺乏幹勁或才能
研究人員隨機分配財富(例如發放家畜)給孟加拉的農村婦女,然後,他們等待,想看看這筆財富將如何影響這些人的未來財務境況。最終,他們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我們〕發現,若此方案把個人推升至超過一個初始資產水準門檻,他們就能擺脫貧窮;但若未能超過這門檻,他們就會再度落入貧窮……我們的研究發現的含義是,一次性給予大筆財富若能幫助人們從事更具生產力的職業,將有助於減輕長久持續的貧窮。」


「花錢準則:
1. 兩倍規則 | 2. 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是合適於你的方式。我知道,這聽起來是陳腔濫調,但它有資料為證。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消費形式愈吻合本身心理狀態的人,人生滿足感程度愈高。此外,這種效果高過個人的總收入帶來的幸福感。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你的個性可能左右你把錢花在哪裡感覺比較好。」

我們賺錢,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適當的消費,能讓身心更加平衡,那什麼叫適當的消費呢?作者針對花錢這件事,提出了兩個準則:
1. 兩倍規則
2. 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1. 兩倍規則

精髓:幫助你擺脫花錢的罪惡感的簡單訣竅。

兩倍規則的方法:
每當想花大筆錢在某項東西或某件事時,就必須也拿相同金額來投資。
例如:想購買一雙400美元的紳士鞋,也必須購買價值400美元的股票(或其他種類的生財資產)。這就會促使自己再評估究竟有多想要這樣東西,若自己不願為了它而省下共兩倍金額的錢的話,就不買這樣東西了。
作者喜歡這規則,因為它消除了伴隨揮霍而來的罪惡感。由於自己知道在揮霍消費的同時,也等額投資於生財資產,就不會擔心是否花費過多。

兩倍規則的另外一種實踐方式:
若想購買200美元的東西,可以同時捐款200美元,這也能產生相同的消除罪惡感效果。每揮霍一塊錢在你自己身上,就向你認同的公益事業捐出一塊錢,這不僅讓你幫助他人,你也不會因為寵愛自己而感到慚愧。

2. 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是滿足,不是『快樂』,這個差別很重要。」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像是完成一場馬拉松,你所投入的力氣與努力,通常不會產生即時的快樂感,但跑完後,卻能產生深層的成就與滿足感。

作者最後用了這段話為「花錢」這件事做了結尾:

「最重要的是,你的錢應該被用來當成一種創造理想生活的工具,因此,難處不在於花你的錢,而在於想清楚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麼
你關心什麼?
你希望能避免什麼事情發生?
你想在這世界推動什麼價值觀?
一旦你想清楚這些,花錢就會變得更輕鬆、更享受。重點是購買的心智框架,而非購買本身。
畢竟,使你產生罪惡感的,並不是購買本身,而是你的腦海裡是否認為買得有道理。若你沒有一個好理由去買某個東西,買了以後,你大概會心生慚愧或不安,你大可以欺騙自己,但你的內心深處知道真相。


「4%法則」

財務顧問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想知道,退休人士每年可以從他們的投資資產中提領多少錢而不致把錢花光。他在1994年發表的研究發現,縱觀歷史,退休人士每年可以提領4%的投資資產(債券與股票各半)至少三十年而不致把錢花光,縱使為了應付通膨,每年的提領金額成長3%,這法則依然適用。

舉例來說,若某人有100萬美元的投資資產組合,他可以在退休後的第一年提領40,000美元 (100*4%),第二年提領41,200美元 (100*4%*(1+3%)),以此類推至少三十年,不致把錢花光。若班根的推理正確,那麼,作者認為「4%法則」可能仍然是回答「你何時可以退休?」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

透過上述「4%法則」,最終作者給出了一個公式:「總退休儲蓄=25×年超額支出」
也就是說,若你計畫退休後每個月支出4,000美元,並且預期每個月可以獲得2,000美元的退休金,那麼,你只需要存夠支應每月多出的2,000美元(或一年24,000美元)就行了。
我們把這稱為「年超額支出」(annual excess spending),那麼,決定你必須存多少錢才能退休的公式就變成:「總退休儲蓄=25×年超額支出」
使用這公式,意味的是你需要有600,000美元($24,000×25)的儲蓄才可以退休。


「讀後心得」

從內容中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引導讀者跳脫過往的既定思想,帶來一些新的視角。然而,若從實用性來評估,我個人還是更偏愛《富爸爸,窮爸爸》和《致富心態》這兩本書。以上節錄的內容在閱讀當下確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其餘部分與以往的財經類書籍相較,則並無太多新意,稍顯平淡。

延伸閱讀:《富爸爸,窮爸爸》你明白如何分辨資產與負債嗎?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懂得構築資產,以錢生錢,這本暢銷二十年依然歷久不衰的書,告訴你什麼是富人思維。

延伸閱讀:《致富心態》何謂金錢的實質價值?何謂財務自由的要訣?在金融的世界裡,一個人的行為與心態比專業學識更重要,健全的致富心態已成為每個人不可忽視的軟實力。

延伸閱讀:《投資最重要的事》何謂價值投資?在美國投資界與巴菲特齊名的橡樹資本創辦人霍華.馬克斯,告訴你哪些才是投資中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底層邏輯》教你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結合數學思維,發展出適合你的方法論,屬於你的生存方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