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電子書 | 重點整理 | 佳句

ating: 8/10
書名:《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 The Underlying Logic How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ings
作者:劉潤


訂閱電子報 Readolife📚 Newsletter


什麼是底層邏輯?就是事物運作的根本道理,換句話說就是在任何情境中,都不會變的東西。

為什麼跟有些人就是說不通,無法取得共識?為什麼我都這麼努力了,老闆卻好像都看不見?為什麼那些複利、財富自由的理論我都懂,但就是沒看到成效?那是因為我們沒有了解這些事物的根本規則,讀了這本書後,或許能夠慢慢理解,有些事本身就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有些期待則是我們錯估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後,發展出適合我們的方法論,屬於我們的生存方式。

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 》Takeaway

  • 早期靠本金,後期靠複利
  • 用動態的眼光去看事情,擁有一個平衡的心態。
  • 不守時的人,大多是因為時間顆粒度過於粗獷。
  • 時常審視說出口的話,是事實,是觀點,是立場,還是信仰
  • 把時間管理變成一種習慣,習慣不會讓人痛苦,養成習慣的過程才會讓人痛苦。

《 底層邏輯 》內容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一個人的表述可以分為四種:事實、觀點、立場、信仰。

事實

事實是獨立於人的判斷的客觀存在,像是今天氣溫30°C,但現實世界有時複雜到你無法判斷事實,比如,一個豎立的圓柱體,你從上面看,看到的是一個圓形。但總體來說事實是最不容易產生爭議的客觀存在,若不同人對於事實有不同認知,那只能說,我們對事實的瞭解,還不夠全面。

觀點

觀點是你對事實的看法。像是你覺得30°C好熱或是冷,這是基於你個人的認知、感受、思維模式,而形成的觀點。

立場

立場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像是有人問你熱不熱,你覺得熱,但你在物業公司工作,你一旦承認熱,別人就會要求你開大廈的空調,於是,你一邊冒著汗,一邊說:「我不熱」。

立場「不爭對錯,只爭輸贏」,除非我們和對方有相同的位置和利益,否則是不可能達成共識的,所以不要和有立場的人爭對錯。同樣地,為什麼我們說「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因為小孩子沒有位置和利益,成年人有。當一個人持有的不是觀點而是立場時,你能做的,就是對他說” It’s good for you”。

信仰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self-consistent)的邏輯體系,信仰都是對的,因為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這就是「邏輯自洽」。

一個有判斷力的人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大量邏輯自洽卻互相矛盾的信仰。信仰內邏輯自洽,信仰間互相矛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不要攻擊別人的信仰。因為,第一,你不可能獲勝;第二,你會失去這個朋友。

了解以上這四種表述後,記得常常省思,我們說出口的話,是事實,是觀點,是立場,還是信仰?

「複利思維中的邏輯謬誤」

複利這詞在這幾年特別夯,很多人一定聽過下面這個例子:

(1+1%)365=37.78
(1-1%)365=00.03

如果你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將有約38倍的成長;
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後,你將所剩無幾。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例子是在《原子習慣》這本書上讀到的,後來陸陸續續也在各個理財書籍或是podcast名人訪談中聽到,但提出這當中容易讓人陷入的心理謬誤,這本書的作者倒是第一個,看到的時候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

(1+10%)7.2≈2
一個人存一筆錢,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一年之後連本帶利再投資同一個項目,如此反覆,大約7年後就可以達到本金翻倍的效果。

很多人對上述兩個例子中隱含的公式:(1+1%)365(1+10%)7.2≈2有很大的誤解。如果把公式拆解開來,會發現複利公式中共包含3個變數,分別是本金、收益率、期數,並各自對應著最普遍的3個謬誤。

邏輯謬誤1:期數謬誤

人們對「複利思維」最大的心理謬誤,來自對「期數」的不合理預估。這個公式用「天」作單位,使人們產生對期數的過度高估。每天比前一天進步1%這件事其實是極不合理的,也許有人會說:「可是我一天可以背5個單詞啊!」一天背5個單詞,一年下來就能背1825個單詞,這是線性增長,而非指數級增長。這裡的錯誤,就是把本來應該用加法計算的事情,用次方去計算。

我們把期數拉近現實來看,比較合理的演算法,應該是用「年」作單位。用「年」作單位後,你會發現,要達到365次方,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人礙於壽命的極限,要達到年複利的365次方,要靠10代人的傳承,才能完成這項使命。

邏輯謬誤2:複利效果謬誤

回到7年翻倍的例子,這裡原先假設的是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7年後的複利效果是(1+10%)7.2≈2,收益率約是100%。那如果你只是把本金存到銀行呢?按單利算,7年的總收益率會是10%×7=70%,和100%其實並沒有差太多。

這裡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不要把成果都歸功於利滾利,以7年為期,我們大部分的收益還是來自本金所帶來的利息,而不是利滾利。太多人把複利當成一個快速致富的通道,但複利效應不是暴富效應,相反,它是一個極度仰賴長期的概念。複利需要足夠長的時間醞釀發酵,可能是一輩子,也可能是幾代人的時間,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複利效應在短期之內是絕對無法體現的。

邏輯謬誤3:收益率謬誤

複利效應真正誘人的地方,是收益率,高收益率才是複利效應的核心。

每個人都幻想能夠達到巴菲特的收益標桿,但要如何維持長期穩定的年化高收益率卻是很難的事,以2008~2018年的標普為例,用複利公式換算為年化收益率,大約也就是6.36%而已,而且這6.36%還要歸功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連續10年的經濟復甦。所以當我們評估複利效益的時候,不要高估自己的收益率,像是剛說的7年翻倍的例子,那裡假設的是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但你要問自己的是,如何做到?有多大的收益率,就有多大的風險。在很長的時間內,期待低風險的高收益,是不現實的。

何謂財富自由?

理解了上述談到複利容易陷入的心理謬誤,接下來要講的就是常與複利綁在一起的「財富自由」這詞,以下是財富自由的公式:

本金(1+收益率)時間-欲望=財富自由

想要達到財富自由,可以透過三種方式:
1. 把慾望降低。
2. 讓每期收益扣除通膨後維持正的,然後等待足夠長的時間。
3. 累積你的第一桶金

其中第一桶金,也就是複利公式中的本金,是佔財富自由裡的最大權重,因此作者給大家的建議是:早期靠本金,後期靠複利儘早存到你的第一桶金,是獲得財富自由的第一重要之事。

延伸閱讀:《致富心態》何謂金錢的實質價值?何謂財務自由的要訣?在金融的世界裡,一個人的行為與心態比專業學識更重要,健全的致富心態已成為每個人不可忽視的軟實力。

「數學思維的生活學」

數學思維1: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

理解了微積分,看問題的眼光,就會從靜態變為動態。

什麼是微積分?
一個物體靜止不動,你推它一把,會瞬間產生一個加速度。但有了加速度,並不會瞬間產生速度。當加速度累積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速度。而有了速度,並不會瞬間產生位移。當速度累積一段時間後,才會有位移。宏觀上,我們看到的是位移;微觀上,整個過程是從加速度開始累積的──加速度累積,變成速度;速度累積,變成位移,這就是積分

你身邊是否曾有這樣的人,才努力沒幾天,就開始抱怨「我這麼努力,老闆為什麼不賞識我?」
我們人就跟微積分一樣。今天晚上努力學習了,但是一晚上的努力,並不會直接變成你的能力。你的努力,得累積一段時間,才會變成你的能力;而你有了能力,並不會馬上做出成績。你的能力,得累積一段時間,才會變成你的成績;而你有了一次成績,並不會馬上得到老闆的賞識。你的成績,得累積一段時間,才會使你得到老闆的賞識。從努力到能力,到成績,到賞識,是有一個過程的,有一個積分的效應

反過來說,有的人可能一直以來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從某個時候開始,因為一些原因,慢慢懈怠了。他的努力程度下降了,但是他的能力並不會馬上跟著下降。可能過了三四個月,能力的下降才會慢慢顯示出來,他會發現做事情不像以前那麼得心應手了。又過了三四個月,他做出來的東西,老闆開始越來越看不上了。在某一瞬間,很多人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不過就是這一件事沒做好嘛」,但他忘了,這其實是一個積分效應,早在七八個月前他不努力的時候,就給這樣的結果埋下了種子。

努力的時候,都希望大家瞬間認可,而出了問題後,卻不去想幾個月之前的懈怠。這是很多人都容易走進的思維誤區。當我們理解了微積分的思維方式,能夠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問題,就會慢慢體會到,努力需要很長時間才會得到認可;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平衡的心態,避免犯這樣的錯誤。

數學思維2:公理體系

公理沒有對錯,不需要被證明,公理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共識,是一種基準原則。

什麼是公司的公理體系?指的是一家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所有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決策行為,都是在願景、使命、價值觀這些公理上生長出來的定理。它們構成了這家公司的公理體系,而公理決定了這家公司的發展方向,

公理體系一定是完全自洽的。什麼叫完全自洽?就是一家公司一旦有了完備的公理體系,其實就不需要老闆來做決定,因為公理能推導出所有的定理。不管公司以後會怎麼發展,會遇到什麼情況,只要有公理存在,就會演繹出一套能夠解決問題的新的法則(定理)。

如果發現一間公司每天都需要老闆來做決定,或者公司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決策行為和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不符,那說明公司的公理還不完備,需要修補。

作者曾說:「我在公司只做三件事,設置責權利、捍衛價值觀和做一隻安靜的內容奶牛。關於責權利法則,我們只有一條公理──創造最大價值的人,獲得最大的收益。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我用我有限的智商,根據這條公理推演出的定理。任何制度安排(定理),如果違背了唯一的公理,那一定是我的智商不夠用導致的。我會為我的智商道歉,然後堅定地修改制度安排(定理)。如果我拒不改正,或者動搖了公理,請毅然決然地離開我。那個我,不值得你們跟隨。我們因為有相同的公理體系,而彼此成就。」

數學思維3:數字的方向性

想一想小時候學習數學的時候,一開始以為只有整數存在,數字是離散的,是一個一個的點,後來慢慢學習到分數的概念,數字就開始變得連續了。生活也是如此,一開始看事情,我們看的是對和錯、大和小,成長後,我們認識到世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看事情開始看到灰度

再想一想學完有理數,開始學習無理數的時候,我們發現之前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由兩個數相除而得來,但是無理數是無限不迴圈的小數(e.g., π),找不到任何規律。這讓我們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複雜到沒有規律。π就是π,根號就是根號,它就是很複雜,不要試圖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定義它。我們要承認它的客觀存在,承認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做好時間管理=無聊的生活方式?」

時間顆粒度

談時間管理前,我們要先了解時間顆粒度。什麼是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顆粒度,像是Bill Gates(比爾·蓋茲),他的時間顆粒度是5分鐘,以他2003年出訪中國微軟為例,從他由電梯走到會議室門口要多少秒,在哪個分鐘要進到哪間會議室,都是安排好的。又譬如退休老人,他的時間顆粒度可能是半天。那你的是多久呢?可以想想你與別人開會時間是以多久為單位,若是1小時,那你的時間顆粒度就是1小時。

恪守時間

為什麼很多人不守時?大多是因為他們的時間顆粒度過於粗獷。如果你讓時間顆粒度為1小時的人去評價一個時間顆粒度為15分鐘的人的行為方式,他可能會覺得「至於嗎?」,不理解為什麼對方拒絕他的邀約、或是生氣他的「小」遲到,但其實那是由於他沒有尊重對方的時間顆粒度,短短幾分鐘對時間顆粒度為15分鐘的人來說,是佔了極大比重的。當我們理解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時間顆粒度,就會明白守時是一個很重要的素養,在職場上尤是。

時間管理是一種習慣

你有沒有遇過那些聽到你的規律作息後,笑你生活很無趣的人?作者在書中舉了個很有趣的例子:把你的雙手十指交叉,緊緊地握在一起,不要鬆手。看一看哪隻手的拇指在最上面?然後看看你身邊的朋友,咦,是不是發現有些人跟你不一樣?接著改變一下,試著故意讓另一隻手的拇指在上,是否感到彆扭?但這麼彆扭的事情,怎麼其他人就做得那麼自然呢?

這就是習慣,別人做起來那麼彆扭的事情,我們可以做得非常自然,習慣不會讓人痛苦,養成習慣的過程才會讓人痛苦,當我們把時間管理變成一種習慣,習慣養成之後這些就變得自然而然了,這跟樂趣無關,覺得毫無樂趣,是因為那不是你的方式,不是你的習慣,不是你的性格。

我們需要養成一些重要的習慣,但要養成什麼樣的習慣,以什麼樣的狀態生活,這應該是要由我們自己來選擇,不要讓別人來決定。


Excerpt 摘錄

Chapter 1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 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
  • 成年人,更要選擇。學會選擇,常常就是學會放棄:選擇一個,放棄其他。選擇有時比努力重要,但放棄有時比選擇更重要。我們應勇敢選擇,然後享受好處,承擔壞處。
  • 人生的悲劇,往往來自看著前方,又想著後方,最後無路可走。

Chapter 2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 每個人都需要平衡。水準低的人,心氣通常很高,用上帝視角俯視比他成功的人;水準高的人,心氣反而很低,「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就是平衡。
  • 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千萬種可能。看到一個事實,就會排除一批假像。很多人往往只看到3~5個事實,就迫不及待地找一個最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當作真相。
  • 離事實越遠,離陰謀論就越近。

2 thoughts on “底層邏輯電子書 | 重點整理 | 佳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