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by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 重點整理 | 佳句

Rating: 8.0/10
書名:《 我可能錯了 》/ 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作者: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訂閱電子報 Readolife📚 Newsletter

High-Level Thoughts

作者在年僅26歲事業有成時,毅然選擇了出家,從此歷經17年漫長的森林修行。本書談論的是什麼呢?不是宗教,而是關於人生的心態,它是作者這一路走來深思熟慮的結晶,宛如一個人的低語。其中融入了許多故事和箴言,即便只是簡短的幾句話,也能夠深深觸動我們的靈魂,猶如一個柔和的音符在寂靜中迴響,敲響到我們內心最深處。


Summary Notes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是一項大家都有,卻經常被遺忘的能力。

你有沒有發覺,當你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時,就經常變得脆弱與敏感?像是覺得自己在會議中表現不佳,認為大家都在背地裡嘲笑你,或是期望透過外表光鮮的職業來提升自我的形象。但如果停下來思考一下,很快就會意識到,這有點像試圖只靠糖果來維持生命一樣,它在當下色彩繽紛、令人享受又美味,但無法提供持久的營養。

當我們能以一定程度的懷疑和幽默感來看待自己的念頭,就會讓人更容易做回真實的自己。記住,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可能是,可能不是」

Story 1

一位睿智的老人與他的兒子擁有一個小農場與一匹馬。有一天,這匹馬從圍欄裡逃走,跑進森林裡。

愛講閒話的鄰居:「噢,不!昨天你還有一匹馬,現在已經沒有了!連一匹耕地的牲口都沒有,你是要怎麼種田呢?真是太不幸了!」
老人:「怎麼知道啊?可能是,可能不是」。

幾天之後,這匹馬自動從森林裡回來,還帶回了兩匹野馬。

愛講閒話的鄰居:「喔唷!昨天你連一匹耕地的牲口都沒有,今天你可有了三匹馬。你可真是幸運啊!」
老人平靜地回答:「怎麼知道啊?可能是,可能不是。」

過了一陣子以後,馴服這幾匹野馬的時候到了。老人的兒子擔起這項任務。但沒多久,一匹野馬將他拋下,他的腿斷了。

愛講閒話的鄰居:「看看你的兒子,他再也無法幫你了。這真是太不幸啦!」
老人:「可能是,可能不是。」

又過了一陣子,因為戰爭,所有適齡的役男都被徵召入伍。當然,老農夫的兒子不在此列。

愛講閒話的鄰居:「想想看!其他人都失去自己的兒子,當中有許多人想必永遠回不來了,但是你的兒子保住了。多麼幸運呀!」
老人:「可能是,可能不是。」

人很難知道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到底是好是壞。放下對這類信念的控制,是一種解放,也是智慧的體現。記住我們對未來知之甚少,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會獲益良多。很少聽到有人說:「一切都照我想的樣子發展」,相反的,我們一生中擔心的大部分事情,從來都沒發生過。至於確實發生的事,大多數都無法預料。


「鬆手」

Story 2

有位男子在爬山過程中滑了一跤,摔到懸崖邊緣,雙手勉強抓住一棵從岩壁橫向長出的小樹。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的雙臂漸漸失去力氣

男子:「哈囉?上帝?祢能聽到我說話嗎?我真的需要一點幫助,如果祢真的存在,能否幫幫我?」
上帝:「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完全按照我說的話去做。」
男子:「上帝啊,祢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上帝:「鬆手。」
男子想了幾秒鐘:「呃……上面還有其他人可以和我談談嗎?」

當我們陷入某種頑固的信念時,正是這種感覺,我們會不想放下這個念頭,因為它是對的。練習放手是非常重要的一課。要擺脫那些讓我們受傷、委屈、孤獨、恐懼、憤怒等的念頭,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掉,即使它們是正確的。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卻很難,但要知道,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

Story 3

加拿大籍的寺廟住持阿姜.帕薩諾出家16年後第一次回家,家人倒了酒給他
家人:「喝一杯嗎?」
阿姜.帕薩諾:「不了,謝謝。森林修行派的僧人禁酒。」
家人:「喔,喝啦!反正又沒人知道。」
阿姜.帕薩諾看著家人,沉靜又真誠的回答:「我會知道。」

人之所以遵守道德規範,並不是有哪本書、宗教手冊宣稱我們該這麼做,或是因為希望在別人面前顯得正直,而是因為做過的事,我們自己會記得。

那些讓人感到羞恥和擔憂被他人發現的事情,都是沉重的負擔。攜帶這些負擔實在令人疲憊不堪。相反,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太多陰影和有關不當行為的痛苦記憶,我們將是怎樣的人呢?


「從自己開始」

從「我有盡力而為」的出發點來解讀自己和周遭世界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你對他人的慈悲就永遠有缺漏,也有些脆弱。

「我不該感覺這麼糟」、「我對這件事的反應不該這麼強烈」、「我不該這麼容易被激怒、這麼容易受傷害、這麼善妒、這麼怨恨」,以上這些話你是否感覺很耳熟?我們經常對自己要求嚴格,但究竟我們需要做得多完美、表現得多優秀,要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贖罪多久呢?

許多人忽略了愛自己和寬容自己的重要性,沒有將它當成優先事項。總是在心裡想著應該與不應該,立了這麼多標準來苛求自己,從現在起可以停止了。往後,讓我們試著問自己:在這一刻,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避免長時間、無謂地感到不悅?有什麼我可以為自己做的,讓我更容易做自己?

如果覺得「愛」這個字太難,試著使用「非厭惡」(non-aversion)這個詞來取代「愛」。問問自己:我可以加強「非厭惡」的能力嗎?不要討厭各種事物,包括我自己和別人的事。

同時也記得,寬容自己的同時,也同理的對待他人。就像挪威影集《Skam》裡說的: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