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Think Again by Adam Grant|重點整理|佳句

Rating: 9/10
書名:《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 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
作者:Adam Grant

訂閱電子報 Readolife📚 Newsletter

High-Level Thoughts

重新思考是一種日益重要的習慣。當然了,我可能是錯的。假如這樣的話,我會很快地再次思考。

在現今快速變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是一種愈發重要的習慣。隨著信息湧入,我們不能僅憑已有的觀點做出決策,而應對自己的想法持續抱持質疑,回到思考的起點,時刻保持謙卑。謙卑的起源來自拉丁語,意指「站在地面上」,象徵著腳踏實地,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陷,容易犯錯。


Summary Notes

「你是誰?傳教士、檢察官還是政治人物?」

當我們思考及談話時,經常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及政治人物。

  • 傳教士:當我們的神聖信念處於危險中,我們會進入傳教士模式。我們會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的理想。
  • 檢察官:當我們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時,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我們會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打贏這個案子。
  • 政治人物:當我們在尋求贏得他人支持時,會轉換到政治人物模式。我們爭取遊說選民的認同。風險在於我們是如此深陷於宣揚我們是對的、控訴那些錯了的人,並且以政治行動爭取支持,以至於我們根本沒費心去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

逆思維:像科學家一樣地思考,謙遜勝過驕傲,懷疑勝過確定,好奇勝過封閉。不只是以開放的心應對,更要積極地保持開放心態。

當我們從科學家模式出走,重新思考循環便破壞了,讓過度自信循環有機可乘。我們可能會成為雷射,聚焦在改變他人的看法,但是自己的想法卻文風不動。我們忙於上演一場秀,真相被貶謫到後台座位,結果的認可會使得我們無知。我們成了肥貓症候群的受害者,志得意滿而不去對自己的信念進行壓力測試。

在傳教士模式,改變我們的心態代表著道德弱點;在科學家模式,這是智力完整的表徵。
在檢察官模式,容許自己被說服是承認挫敗;在科學家模式,這是朝真相跨出了一步。
在政治人物模式,我們在胡蘿蔔和棍子之間變換立場;在科學家模式,我們在更清晰的邏輯和更強大的數據之間轉移。


「我的想法錯了」

想法出錯是我能確定自己有所學習的唯一方式。

假如你不自我反省,並且心想:「哇,一年前的我還真蠢。」那麼你這一年來肯定沒學到多少。

丹尼是一心追求事實真相的科學家。他是如何保持在那種模式的?
他拒絕讓他的信念變成他這個人的一部分:「我改變心意的速度,快到令我的同僚抓狂。我對想法的依附是暫時性的,並未存在著無條件的愛。」

依附——這就是讓我們在個人意見偏離標準時無法判斷,並且重新思考的原因。為了釋放犯錯的喜悅,我們需要脫離。有兩種脫離特別有用:將你的現在跟過去分開,以及將你的看法跟認同分開。

延伸閱讀:《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是一項大家都有,卻經常被遺忘的能力。


「人際重新思考」

在我看到自己說了什麼之前,我怎能辨別我在想什麼?

E. M. Froster

動機式晤談以一種謙遜又好奇的態度展開,目的是尋找能讓他人重新思考的動機當我們嘗試說服他人重新思考,我們的第一直覺通常是開始說話,然而要幫助他人開啟思維,最有效的方式經常是聆聽動機式晤談不是去告訴別人要做什麼,而是協助他們打破過度自信的循環,並且看見新的可能性,像是拿起一面鏡子,讓他們能更清楚看見自己,檢視信念及舉止,啟動重新思考的循環。

動機式晤談三個關鍵技巧:

  • 提出開放式問句
    • 什麼樣的證據能改變你的看法?
    • 你最初是如何形成這種看法的?
  • 反應式傾聽
  • 確認對方改變的慾望及能力

有時候人們忽視建議,並非總是因為他們不贊同,有時是因為他們抗拒那種壓力感,以及別人在控制他們的決定的那種感受,因此在動機式晤談中,為了保護他們的自由,晤談者不會給予命令或給予建議,而是透過提問去引導他人自我發現。


「集體重新思考」

二元偏誤: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基本的人類傾向,將複雜的連續性簡化成兩個類別,藉此尋求澄清及結束。

身為資訊時代消費者,我們可以輕易看到立場不同的言論,然而聽見相反的意見,不必然會激發我們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場,反而更容易讓我們變得堅持己見。要避免陷入這種過度自信的循環,一個好的方法就是加入一點複雜性。

當我們閱讀、聆聽或觀看,我們能把複雜性視為可信度的象徵。我們要支持的內容及資料來源,是能呈現出某個議題的許多面向,而不只是一、兩種。當我們看到簡單化的標題,我們可以抵抗我們想接受二分法的傾向,提問在兩種極端之間還少了那些額外的觀點。

將具有爭議的主題複雜化。每個故事都有不只兩面的說法。與其把兩極化議題當作一個銅板的兩面,不如透過稜鏡的許多鏡面去看它。看到那些灰色地帶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開放。


「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你長大想當什麼?」這是大人問小孩的問題之中,最無用的一個。彷彿長大是有限的。彷彿到了某個時候,你成為某種身分,然後就到此結束。

**認同早閉:太早確定自我感知,卻沒有足夠的實質審查,然後不願思考替代性的自我。

在一項針對業餘樂手的研究中,那些接受音樂為專業天職的人比較可能忽略接下來七年內,來自可信任的建議者所提出的職業建議。他們會聆聽自己的心,不理會精神導師的話。

在某些方面,認同早閉是認同危機的相反:我們並未接受我們想成為什麼的不確定性,而是形成補償性的確信,一頭栽進去某個職涯路徑。作者補充道,在二十歲時最確定職業計畫的學生,經常是到了三十歲時最後悔的那一些人。他們在這一路上並未充分地重新思考。

當我們決定投入一項計畫,但是它卻沒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走,我們的第一直覺通常不是去重新思考。相反地,我們傾向於加倍努力,把更多資源投入這個計畫裡。受困在過度自信的循環,驕傲地追求某種事業身分認同,身旁圍繞著證實他們的信念的人。等到他們發現這個職業並不適合,他們感到來不及重新思考了。放棄的風險似乎太高,薪資、身分地位、技能及時間的犧牲似乎太大。

在對待孩子時候,應該讓他們明白,職業是要採取的行動,而不是要聲稱的身分。當人們把工作視為他們做的事,而不是他們的身分,就會變得更願意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保持開放的心態去重新思考你的未來」

替你的人生寫下計畫,就像是在起霧的夜晚開車。你只能看到車頭燈照亮的距離,不過你可以這樣開完整段路途

在工作及人生中,作者認為我們能做的是:計畫在接下來的一、兩年,我們想學習及貢獻什麼,並且對於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保持開放心態。也許有些人受到經濟或是情感束縛,沒有做出改變的餘裕,但我們依然有可能做出較小的調整,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新的意義。

其實在每種職業中,都有人成為自己工作的積極建築師,透過工作形塑,改變日常行動以便更符合他們的價值觀、興趣及技能,藉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

Story:
在一間化療中心,常會聽到那裡的癌症病患說他們有多感激甘蒂絲·沃克(Candice Walker)。當患者經歷治療之後,她經常是第一個安慰家屬的人,即使遇到病人倒地的突發狀況,也能快速反應過來將病患送去救治。

甘蒂絲·沃克是誰?她不是醫生或護理師,也不是社工,她是清潔工,正式工作內容是維持癌症中心的清潔。不只是她,其他受雇的清潔工,有些人也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像是在長期加護病房工作的一位清潔工,總會自動自發地重新布置牆上的畫,希望場景變換能刺激昏迷患者的意識。當有人問起這件事,她說:「沒有,這不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不過是我的一部分。

我們的身分認同是開放式系統,我們的生活也是。我們不必受限於我們想去哪裡,或者想當哪種人的舊有形象。開始重新思考選項的最簡單方法是,對我們每天做的事提出質疑。


Excerpt 摘錄

Part 1 個人的重新思考:更新我們自己的觀點

  • 信心是你有多相信自己的程度。證據顯示這有別於你有多相信你的方法。你能對自己在未來達成目標的能力有信心,同時保持謙虛地探問自己目前是否擁有正確的工具。這是信心的甜蜜點。
  • 假如那是你的責任要把東西修好,那麼是誰弄壞的,就不重要了。
  • 負起責任,就是拿回你的力量。

Part 2 人際的重新思考:開啟他人的思維

  • 說服他人重新思考不只關乎提出好的論點,而是在於證實我們擁有正確的動機去這麼做。當我們承認某人提出一個好的觀點,我們傳達的是自己並非傳教士、檢察官或政治人物,想要推進某項議程。我們是科學家,設法獲取真相。
  • 你應該願意聆聽別人在說什麼,並且為此給予肯定。這讓你聽起來像個理性的人,把所有的事都考慮進去。

Part 4 結論

  • 你不能藉著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來逃離自己。

One thought on “逆思維|Think Again by Adam Grant|重點整理|佳句

發表迴響